前言
谷子種植技術規范
1.范圍
本標準規定了谷子種植的選地、種子、播種、田間管理、病蟲草害防治和收獲等要求。
本標準適應于大同地區的谷子種植。
2.谷子種植技術
2.1選地選茬
谷子不宜重茬,必須采用合理的輪作制度,中、下等肥力的水旱地均可種植。前茬以豆類作物為好,油菜、薯類、麥類也是谷子的好茬口。
2.2整地施肥
2.2.1秋耕施肥
秋深耕20—25cm,同時結合耕翻每667m2(平方米)施優質農家肥2000—4000kg,過磷酸鈣40—50kg,碳酸氫銨30—40kg。
2.2.2頂凌耙耱
早春氣溫回升土壤剛解凍,立即頂凌耙耱,壓碎坷垃,蓄墑保墑。
2.2.3精細整地
播前2—3天,反復耙耱,精細整地。
2.3選用優種
選擇高產、優質、抗逆性強的優良品種。
2.4種子處理
2.4.1曬種
播種前3—7天,選擇晴天將種子攤放在席子上,以2—3cm厚為宜,翻曬2—3天。
2.4.2拌種
可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殘留的化學藥劑拌種,防治谷子白發病。
2.5播種
2.5.1播種期
5月上、中旬播種。
2.5.2播種深度
一般播種深度為3—5cm。土壤墑情好的可適當淺些。
2.5.3播種方式
耬播或機播。
2.5.4播量
每667 m2(平方米)用種量0.5—1kg。
2.5.5施種肥
每667 m2(平方米)用3kg磷酸二銨或尿素作種肥,播種時隨種子施入溝內。在土壤干旱、墑情差的情況下不施種肥,防止燒芽,造成缺苗斷壟。
2.6田間管理
2.6.1砘壓
2.6.1.1播種后砘壓
播種后用石砘隨耬溝軋地,使種子與土壤接觸緊密,提墑增加土壤表層水分,有利于種子發芽和出苗。
2.6.1.2種子發芽、幼苗出土前砘壓
種子發芽后,幼苗出土前,用石砘隨播種溝再次軋地,踏實土壤,防止“懸苗”,助苗出土。
2.6.1.3播后遇雨砘壓
播后遇雨用石砘鎮壓,及時破除地表板結。
2.6.2留苗密度
水地每667 m2(平方米) 2.5—3萬株,旱地每667 m2(平方米) 2—2.5萬株。
2.6.3中耕除草第一次中耕結合定苗進行淺鋤,圍土穩苗;苗高25cm左右時,深中耕一次,同時去除雜草;苗高40cm左右時,再次深中耕并培土,防止后期倒伏,同時去除雜草。
2.6.4澆水
旱地谷子通過調節播種期,使谷子的需水期與雨季相吻合。水地谷子幼苗期應控水蹲苗;拔節孕穗期澆水,促大穗、增粒數;抽穗前后為需水臨界期,澆水防止“卡脖旱”;開花灌漿期,如遇干旱應輕澆水,確保粒多、粒飽、粒重。
2.6.5追肥
2.6.5.1拔節孕穗期追肥
結合澆水每667 m2(平方米)追施硝酸銨20kg,旱地應趁雨追施。
2.6.5.2灌漿期追肥
每667 m2(平方米)用2%的尿素溶液和0.2%磷酸二氫鉀溶液50kg,葉面噴施;抽穗前到灌漿期用濃度為3%的硼酸溶液100kg葉面噴施,間隔一周再噴一次,以加速灌漿,提高粒重。
2.7適時收獲
蠟熟末期或完熟初期即可收獲。谷子收獲后,運到場上堆放5—7天再切穗脫粒,谷子的后熟作用,可增加粒重。
3.病蟲草害防治
3.1主要病蟲害種類
3.1.1病害種類:白發病。
3.1.2蟲害種類:粟灰螟、粘蟲。
3.1.3雜草種類:谷誘草、刺兒菜、灰菜。
3.2病蟲害防治方法
病蟲草害的防治堅持“預防為主,綜合防治”的植保方針,采用抗(耐)病品種為主,以栽培防治為重點,物理、化學防治有機結合的綜合防治措施。
3.2.1栽培防治
3.2.1.1輪作
實行3—5年的輪作制度。
3.2.1.2除雜去害
冬春徹底刨燒清理谷茬,及時處理谷草,消滅谷茬、谷草中越冬的粟灰螟幼蟲。定苗中耕除草時,及時拔除并燒毀發病株,控制病害擴散。
3.2.1.3播后覆土
如土壤墑情較好的,播后覆土盡量淺些,有利于助苗出土,減少發病。
3.2.2藥劑防治
大力推廣使用生物制劑、天然物質和合理、交替、輪換使用高效、低毒、低殘留的化學農藥,減少對環境的污染,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。
4.附加說明:
已有5條評論,點擊查看參與評論